信息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更新时间:2010-10-29 14:33 浏览次数:4026
1967年他生于河南开封;他曾经在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学习深造;1997年他出任新浪网第一位编辑;他主持利方在线法国98世界足球风暴网站一鸣惊人;他创造了中文网站的访问纪录;他先后担任利方在线体育沙龙版主、新浪网新闻中心主编、新浪网内容总监和新浪执行副总裁等职务;他创造了新浪新闻模式;他是业界公认的网络媒体专家;他就是“中国网络新闻教父”——陈彤,中国网络新闻的拓荒者。
网络、新浪、新闻和管理是陈彤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四个大件。网络是基础,新浪是平台,新闻是必然条件,而管理是保障。
与网络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陈彤对自己的第一次触网经历记得非常清楚,那是1997年春节刚过,读研二的陈彤在中关村一个朋友的公司里第一次上了网。当时互联网刚刚进入中国,仅供一些大的科研机构、新闻机构和极少数大公司使用,知道互联网的人寥寥无几,更不用说能够接触到这个神奇的世界了。
当听到“猫”发出“兹兹”的拨号声时,陈彤觉得既兴奋,又焦急,像在等待初次和自己约会的恋人。当白底红字的CNN网站一下子在屏幕上打开时,陈彤顿时感觉眼前豁然开朗了,他说:“我见到了原汁原味的网络新闻!它从形式到内容甚至语言都和我们以前所见过的新闻完全不一样……”从朋友的公司出来,陈彤直奔银行,从自己菲薄的存款中提取了一笔“巨款”,到中关村配件市场买“猫”上网。当时“猫”很贵,将近2000元,而陈彤上研究生每月生活补助才260元。“现在想起来真是太冲动、太奢侈了!”他回忆说。
从此之后,陈彤就没有离开过网络。1997年4月,陈彤在网上结识了四通利方体育沙龙创始人李嵩波。陈彤暗示,如果让他来做体育沙龙版主,保证访问量提高10倍。不久,他就正式成为了四通利方的体育沙龙版主。1997年11月底,四通利方推出了它的第一个频道--体育频道。当陈彤将搜罗来的新闻都放在频道之后,体育频道的流量很快超过了火爆一时的论坛。
当陈彤正开始满意自己的成绩时,他也感觉到了另外一种压力--谁来为自己的"信息饕餮"买单?经常泡在网上的陈彤,有一个月的电话费花了1700多元!“当时我看见那张电话单,都差点晕过去了,不敢跟老婆说,这日子还怎么过呀?”陈彤回忆说,“如何让自己付得起这笔奢侈的费用成为自己的当务之急。”1997年底,网站的访问报告显示,流量一共有一万多人次,而陈彤管的那块就占了很大一部分。也正是从那个月起,四通利方每月支付陈彤600元津贴。因工作之需,还让陈彤把价值几千元的扫描仪搬回了家,陈彤说,“当时非常有成就感,梦里笑醒好几回,从此可以‘以网养网’了。”
1998年陈彤研究生毕业,谢绝了包括诺基亚在内的几家赫赫有名的跨国公司的邀请,去了当时前途尚不明朗的四通利方。陈彤当时的头衔很高,号称网站主编,管所有内容的事,另外还包括对外媒体联络、管理论坛等。陈彤形容自己“相当于生产车间主任”,“管的东西虽多,但我却是个光杆司令,很长一段时间都是。”
同年,四通利方和北美最大的中文网站华渊网站合并,正式更名为新浪网,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网站。
和新浪一起走《新浪之道》
顶着新浪网资深副总裁、总编辑的头衔,陈彤的经历和这个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是分不开的。新浪的启承转合也就是他个人的跌宕起伏,10年的编辑生涯,新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滚动新闻成为新浪最大的特色,在科索沃战争、台湾大地震、中国加入WTO、悉尼奥运会、911事件等重大事件的报道中获得巨大成功,牢固确立了新浪网内容建设在全球中文网站中的强大优势,所有这一切都完完整整的被记录在自己的母体上,当然,他个人成功的历程也和新浪一起被记录在案。
新浪滚动新闻模式可追溯到1997年,当时主要是以体育新闻为主。那个时候,全国的网民数量只有62万人,除了《人民日报》网络版外,天天更新新闻的网站在全国屈指可数。陈彤说,当年《人民日报》电子版一天也只是更新一次,而新浪已经能够一天更新六、七次之多,几十条新闻滚动播出。
1998年的法国世界杯足球赛是陈彤做网络新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拿出了比做版主还要玩命的态度,采用了全新的工作流程——24小时滚动更新。他在后方指挥所有编辑每天24小时录入、上传、更新内容,在四分之一决赛的时候日访问记录达到了300万人次,创造了中文网站的访问纪录。以至于到海湾危机,美国和英国打了伊拉克四天。开战的第二天,新浪就开始建立了24小时的滚动播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第二家真正做到跟我们一样做到:第一天,是五点钟打了,我们七点钟才发消息,这已经很早了,但是我们感到明显盯不住。第二天又是四五点钟打的,我们又过了七八点钟才发布。我感到时间差的问题。于是决定当天晚上直播,开始有人值班,这也是战争的需要。”因为战争的需要,新浪的新闻编辑值夜班一下子成为制度。
2000年8月,张健横渡渤海海峡时,新浪做了贴身报道,一位某公司的副总裁在午憩时,与其下属就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从新浪看到的消息。从1999年5月“美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到2000年4月“中美撞机事件”,直至2001年的“9.11事件”。凡是重大新闻新浪几乎没有落下,这也陈彤最得意的地方,“一直以来,我们做得都很漂亮。现在是我们能做到的最好成绩。”
对所有做媒体的人来说,9.11事件成了他们职业生涯中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网站更是如此。据陈彤回忆,9.11事发时,他正在家中,突然接到新浪一名编辑的电话,当他匆忙赶到办公室时,还没有意识到事态如此严重,直到世贸大楼轰然倒塌的那一瞬间。
午夜12点刚过,新浪20多位编辑、十几名翻译、30多名技术人员,从北京市的四面八方赶来,集中在狭小的办公室内加班。他们间隔一秒发一条消息,有时甚至一秒钟发两条。这件被陈彤喻为比希特勒入侵波兰、珍珠港事件还要重大的突发事件,从某种程度上帮助新浪再次证实了自己的力量。据陈说,事发两个小时后,“新浪上已经有数百条新闻了,而其他网站的数量只是新浪的零头。”
新浪是最早开始做新闻的互联网商业网站,并且运作方式也是比较科学的,1998年开始的24小时不断地更新新闻的模式很多网站都是在一两年后才开始使用。无庸讳言,新浪内容在速度、更新次数方面确立了自己的特点,于是有许多人养成了每天阅读新浪新闻的习惯,对突发事件更是如此。
2005年,陈彤写作出版了《新浪之道》,解构新浪。众所周知,新浪新闻的崛起要得益于两件事:第一,在1999年率先进行24小时新闻滚动传递,在别的商业网站和官方新闻网站还没有夜间值班制度,网民对新闻的需求也没那么大的年代,是新浪刺到了网络新闻的“穴位”,大有打通“任督”二脉之势;第二,制订了一全套新浪新闻编辑、上传的规范制度,包括与传统媒体的合作、新闻标题的制作、外电的翻译报道等。
业内皆知,屡屡有国外互联网界人士评价互联网的中国标准说:其一,中国网站的首页过于拥挤(too crowded)、信息量超大;其二是“target=blank”,即标题弹开新窗口。就连雅虎进了中国也得放弃自己的美国标准,向中国的“门户”们靠拢。
而造成中国网民这样的上网习惯的原因,就是陈彤。正是他制定了“首页大信息量”和“标题开新窗口”这两个极具他个人特色的互联网中国标准。据知情人士讲,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陈彤说,他最早上网的时候,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知道可以开多于一个的浏览器窗口,因此一直用一个浏览器窗口上网,终于有一天豁然开朗,明白了可以开多几个窗口,在一个窗口进行浏览的时候,另一个窗口可以下载页面,上网效率大增。因此,或许是为了让大部分中国网民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他把新浪新闻中心的标题都强制加上“target=blank”。也就是说,陈彤的个人阅读习惯最终决定了后来大部分中国网民的阅读习惯。
编辑:辉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