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www.zyhl.com 更新时间:2013-10-16 13:43 浏览次数:3612
乏善可陈的58同城正在变酷。9月初,58同城击败美国著名分类信息网站Craigslist,月独立访客流量跃居世界第一。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其CEO姚劲波就将美国Craigslist分类信息网站模式复制到本土。
更劲爆的消息是,9月28日58同城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了招股说明书,拟赴美国纽交所上市,最高募集资金1.5亿美元。若上市成功,这将是姚劲波继“学大教育”之后,第二次赴美敲钟。而对于58同城来说,在一路旁观了近几年SNS、视频、团购市场冰火两重天之后,这或是其最珍贵的成人礼。
“我相信这是今年最值得期待的IPO。”优酷网、叽歪网创始人,PreAngel投资人李卓桓告诉《环球企业家》。他认为,与同领域对手的最大不同,58同城为商户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并在每个城市线下端形成较强的地面控制力,在房产出租、服务业招聘、本地服务、二手车等领域成为第一大平台。
此前,这家公司正饱受资金链断裂、流量下滑等负面新闻困扰。更为不妙的是,分类信息网站经过高速发展期后,近两年遭遇瓶颈,垃圾信息泛滥和业务模式单一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仅凭在线推广与会员制获得收入的单一商业模式很难得到资本的持续追捧。两三年前,58同城和竞争对手赶集网分别砸出重金邀请当红明星杨幂和姚晨代言,展开疯狂的广告拉锯战,可见此行业竞争之激烈。“现在赶集网向电商发展,58同城向平台发展,这几年的发展都没有想象那么清晰,也没有发展太快。”一位离职赶集网中层如是说。
但能够幸存已属不易。从现实的情况看,创办于八年前,经历中国互联网市场最惨烈厮杀,从当时的2000家分类信息网站到今天的幸存者屈指可数,坚持下来的58同城和赶集网算得上幸运儿。他们显然不想就此止步。尚已进行多轮融资,历经数次烧钱大战,如何尽快进入平稳的盈利模式,上市给投资人和员工一个交代,或成为分类信息领域的止殇之战。
不久前,赶集网对外宣称去年完成了两轮融资,并在去年底实现持续盈利。而姚劲波对《环球企业家》表示,58同城盈利“根本不是问题,只是自己的选择”。现在,正赴美上市的58同城,看似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但过去数年未曾逐上资本热浪的姚劲波,能成功把握这个机会吗?
慢热
“当时我的判断是只需要三年。2005年创业,2008年至2009年58同城就应该很成功了。但到2009年我们还是一个崭露头角的公司。只有业界、互联网这一部分人知道。”回顾自己创业经历,姚劲波坦言58同城成长十分慢热。
姚曾试想在一个人口众多、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市场,复制美国成熟的Craigslist模式即可迎来市场井喷,但现实却给了他重重回击。58同城是一个类似于传统黄页,为用户提供基本生活服务的公司。因此,中美生活方式的差异在商业模式上很快显现。例如,美国没有小区概念,住宅是独栋,在中国则要考虑小区因素并进行单位划分。美国早已建立了较为成熟的诚信体系,Craigslist不需做太多信用评价、黑白名单、审核机制。而对58同城而言,这些程序却关乎网站成败,决定用户是否认可。第三个特色则是,中国中小企业、本地商家的中间群体非常发达。任何一个品类开发以后,都有接近一半信息和交易来自商家对个人。区别在于,个人是一次性、偶发的行为,而商家则是长期寄居于此。58同城必须研究出为中国本地服务商家使用的一整套解决方案。
Craigslist成立数年后,仅有几十人规模,却较快实现盈利。相比之下,58同城却始终戴着“重模式”的帽子。商户认证、解决方案、信息审核,需要高成本投入运作。人力布局也有极大缺口。很多搬家公司、房产经纪人等本地化服务企业,最开始的办公环境连电脑都没有。为了让他们工作线上化,58同城不得不在全国近30个城市设立办公室,拜访当地商户、进行身份验证,甚至教他们如何使用分类信息平台。成立于1995年的Craigslist,到2005年热度较高外界纷纷效仿时,已走过十年历程,一路并无竞争对手,而58同城则是在充分白热化竞争的阶段进入分类信息领域,同类公司一度达到数千家。
压力迫使58同城找到增长点。“重模式下你必须考虑盈利模式、收入模式。”姚劲波表示。为此,他亦曾多次试错。2006年前后,58同城就开发了手机平台应用,但在移动环境并不发达的情况下未推广出去就关闭了。2007年到2009年,为了补足互联网渗漏率低的问题,58同城曾尝试进行DM 杂志推广。甚至,在团购行业火热时,亦加入“千团大战”。为了推广跳骚市场,其还包揽全部用户快递费,一笔搬家款多则达数百元。
此类探索乃是重金投入,但潜在上也成为本土分类信息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包括团购、无线产品在内,我们在很多方面都在探索不同于国外的分类信息的引进模式。基本上目前中国同行业的模式都是58同城设定的。”姚劲波说。而重模式则让其认识到这亦是竞争优势。“好处是一旦你把这些事情处理了,别人要想复制你,一样需要走很重的路。”
回顾以往,姚劲波将58同城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创立起的五年,积累了近千万用户,但基本上没有任何收入。2009年到2010年是在产品研发上投入,用户有了稳定增长,但收入可以忽略不计。2011年起58同城进入第三个阶段,开始在盈利模式上进行探索。
事实上,区别于有数可计的产品信息,相对虚化的生活信息积累并非易事。58同城成立前五年,姚曾带领团队一心植根于此。以租房为例。用户查询房源多是按小区进行,但中国的小区数多到令人咋舌。例如北京有八个城区,商圈200多个,小区超过5000个,细化到楼到街数量有数万。按中等城市1000个小区计算,想要覆盖400个城市,就要达到40万个小区。
“如果完成不了信息的积累,这个平台没法运作。”58同城高级副总裁陈小华告诉《环球企业家》。他表示,在唱吧里可以看到一条分享有一万人转发评论,但在58同城上一万条分布在不同社区,几乎找不到。而58同城要做的正是根据“类别+地标”划分成几十万个格子,每个用户在各自的格子里记录和查找信息。“我们希望在更多城市、类别中把更多信息积累起来,对此我们想尽了所有办法。”
2011年后,58同城信息量已增长到一天更新100万至150万条,预计2013年达到200万左右。对这个量级,陈小华认为,租房信息一般可活跃三至五天,招聘信息大约一两周。“这意味着我每天有效存量信息在几千万甚至上亿条的时候,平台基本解决了信息量的问题。”
新问题随之出现。信息量增大带来了用户增长,但后者对信息质量的投诉也相应增加。2011年开始,58同城着手解决信息质量问题。首先确保信息真实性,打击欺诈。其次对信息背后的身份进行判断。58同城投入千万元赔付计划以示决心。不仅包括反欺诈团队、消费者保障计划,还包括一个庞大的信息质量过滤系统。例如用户想要在网上出售一个苹果手机,选项中会提供所有产品型号,以及是否有划痕、待机时间、使用时间、有无质保等选项。因此,“几成新”的判断是根据多重信息的统计得出,并非用户决定。“我有200%的信心。如果有100个人在用,99个人会认为从来没想到分类网站能做成这样。”陈小华说。
58同城的愿景是打造一个“服务业的淘宝”。但现阶段服务产业的标准化程度远不如商品高。“诺基亚E71、苹果,它们代表什么是有明确的界定,但服务产业不同公司的定义都是不一样的,把它结构化需要的周期更长。”姚劲波说。陈小华曾对马云在《赢在中国》节目上的一段话记忆犹新,当时一个创业者对马说,“我现在已经认证了400个企业,中国就没有人干过。”马云打断他说,“你没见过世面,你知道阿里巴巴做了多少?有400人每天在全国做认证,现在已经认证了20万企业营业执照。这才叫中国前无古人。”“我不知道他们现在的数字,但58同城的数量远比他的人多,而且还在继续认证。这是最难的地方。”在陈小华看来,马云用一套机制构建了一个新的商业文明,“但58同城在这条路上还远未达到。”
漫长的战线,令58同城也时常处于外界质疑声中。批评人士认为其早已错失上市最佳时机,已进行数轮融资、烧钱的姚不得不为未来设计“画饼”。“如果说58同城去上市,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希望把自己变成一个可流通的公司。让员工的期权有流动和定价的渠道,让58同城这个品牌更被中小企业认可。”姚劲波说。
坦白来讲,对一家互联网公司而言,八年并不是一个小数字。Youtube、Facebook、Google用户规模的爆炸只用了短短几年。为此,姚也曾怀疑自己选择的商业模式不够“性感”。而在总结类似国内SNS、团购等一夜暴富却迅速陨落的公司后,他认为58同城尽管商业模式不断修正,但关注人们生活相关的本地需求的主线始终没有变化。因此,58同城从来就不是一个突然跳起来的公司,是用户的需求在推着往前走。
资本给了姚劲波特别的优待和宽容。早在2005年,29岁的姚就遇到了软银赛富合伙人羊东,前者当时已创办了国内最大域名交易及增值服务网站易域网(后被万网收购),并参与创办了学大教育。这让再次创业的姚很快拿到了第一笔投资。不久,软银赛富追加4000万元投资再次到账。2010年后几年间,58再次获得软银赛富、DCM、华平投资集团超过一亿美元投资,超过了国内40家企业IPO值。姚认为,正是自己的坚持,才是投资人给予58同城信任的原因。“你又不是天生是他的儿子,他为什么信任你?你需要一个梦想,用你的未来去感染他,用你过去的成绩去说服他。”姚说。
但一路幸运的58同城却并未在此时上市。外界甚至传言第三轮融资中姚将自己在学大教育持有的部分股份变现投入58同城,与投资人进行最后的对赌。姚劲波否认了这一说法。他说:“我不知道什么叫最佳机会。如果说完全不考虑别的因素,58同城越晚上市越好。”
鏖战
让姚劲波始料不及的是,即便反复试错,他的面前依然有两座大山。首先,58同城必须在竞争趋于白热化的中国互联网市场环境中杀出重围,这不仅包括打败同类数以千计的模仿者、竞争对手,也要警惕互联网巨头随时侵入自己的地盘。其次,在刚刚踩准PC互联网的节拍后,时代又迅速跨入了移动纪元。
对于前者,前赶集网副总裁、小猪短租创始人陈驰认为,在分类信息市场,现阶段58同城和竞争对手赶集网的差别并不明显,58同城在流量和收入规模上有优势,但放在长久看来还需时间去验证。“他们很有价值,在服务领域不需要另一个模式去替代,流量商业化和价值都在向上,没理由不去看好;但这个盘子有多大还不知道。”陈驰说。
而姚劲波则认为,有个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存在,对公司的发展有正向意义。“Craigslist为什么现在输给我们,在美国没有人和它竞争,它非常安逸。但在中国不是如此,你在休假、准备放松的时候,都会想着还有个人在追我们,这时候你会拼命往前跑。”
事实上,仅从分类信息市场的幸存者58同城和赶集网来看,双方的较量就从未停歇。这让姚的神经时刻紧绷。有业内人士认为,从近两年的发展看,力争盈利的赶集网开始趋于走小而美路线,58同城则坚持将平台做大。赶集网宣布去年盈利,但背后则是创始人杨浩涌做出的几个选择。一是广告全部停掉,二是整个销售团队迅速缩编,原来的北上广深四个城市1400人迅速缩减到400人,业务架构也进行调整,团购、短租频道、BD业务全部砍掉。“赶集网的盈利是一种小而美的盈利,58同城今天是在营收规模是对手几倍的规模以上的盈利。”前赶集网副总裁、现58同城营销运营副总裁叶兵对《环球企业家》说。高成本建平台正是58同城在资本趋紧情况下必须警惕的问题。过去58同城攻城掠寨,占山为王,拓展尽可能多的城市,几百人在很短时间里扩充到几千人。但未来要拼运营效率的提升以及精细管理,即使团队缩减一部分人员,销售额也要提升。此外,城市之间效率的差异,也是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更加棘手的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下,如何将58同城在PC上积累的用户和行为扩展到移动端。作为最早使用智能手机的一批人,姚很早意识到移动的重要性。2003年,他就开始尝试用手机替代电脑。但其触动最深的则是去年他发现家里的电脑由于长时间不开机已无法正常开机。姚认为,既然家庭电脑可以不开机,那么有一天办公室也不一定必备PC机。“就是那天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要迅速地把公司的重心从PC转到无线了。”
2012年初,58同城开始加大投入移动力度,将增长点寄望于无线。从内部架构来看,过去在58同城内部,移动产品线和各个业务线并不相关。但调整后则以无线作为底层,将PC业务整个团队迁移到中间来。从产品上看,很多公司选择多客户端,比如旅游网站,机票、酒店各一个产品。而58同城在经过再三权衡后,还是选择主打58同城一个客户端。
值得注意的是,在移动互联网发展中,小而美的模式似乎更容易得到开发者青睐。原因一方面在于产品易于向纵深方面精工细作,另一方面则是避开腾讯、百度等巨头打压。而58同城从开放团购平台开始,就一直在租房、二手车等领域尝试平台化转型,这是否会带来与巨头的冲突?58同城无线总经理黄炜告诉《环球企业家》,PC和移动生态环境不同,PC搜索是一个月亮,大家众星捧月。但在移动里,移动生态很有可能出现多中心制。
事实上,微信推出微生活平台、百度(151.5, -1.46, -0.95%)推出轻应用,如今局面已不是单中心制。“未来很可能有大平台,但在不同领域有小平台,58同城会成为一个生活互联网平台。”黄炜说。而在58同城APP的图标里,三分之一是第三方提供的,如列车时刻、快递查询,未来还会跟一些小的生活类网站如代驾公司、打车APP合作。“我们希望首页有一半是来自第三方的内容,未来会去尝试。”这样做的好处是移动市场大势是在增长,很容易进来保持增长的态势。但市场增长太快,所有人关注度太高,大家的预期其实是没有预期。黄炜认为,无线生活领域是一个持久的战争。
58同城的坚持与同样在生活服务类积累多年的大众点评网有些相似。后者2003年由张涛创立,其模式甚至早于美国地方服务网络点评领域霸主Yelp,亦强调本地生活概念。在姚劲波看来,“本地”的概念能在互联网上火起来,需要很长时间。商品的交易在互联网完成了从线下到线上的迁移,而服务则是反向行之,更多的是从线上转移到线下。“看我们自己每个月的消费就知道,花费在买商品上的钱越来越少,但服务上的消费是越来越高的。怎样通过互联网把服务连接起来,这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姚劲波说。
黄炜认为,人们在移动上不能输入太多内容,天生就有入口的需求,所以58同城并不介意与百度、腾讯(419.8, -2.00, -0.47%, 实时行情)在内容输出与导入上的合作。真正跟58同城内容有竞争的,还是在生活领域的互联网生活公司,比如安居客、智联招聘等垂直类网站,“我们要把业内最优秀的公司放在我们的平台进行比较。”
输赢
与赶集网海外留学回国创业,早期又获得与谷歌中国合作的创始人杨浩涌不同,姚劲波并不是含着金勺子出生的“富二代”。“我没有任何资源,父母也不认识什么人,全是自己白手起家。”
早年姚劲波创办的易域网被收购后,他用赚的第一桶金与三个合伙人创办了学大教育。做58同城则是他自己拿出100万元从零开始的。姚坦言那时他过于自信,一个人单打独斗吃了不少苦。2008年,姚才意识到搭建团队的重要性。“如果让我再创业的话,我不会这么做。至少会找三五个在某些方面特别强的人跟我一起来做。”
事实上,作为中国互联网的老兵,多次创业的姚喜欢和各行各业的人交流。更多的商业建议并非来自互联网圈子,而是传统行业。“传统商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很难想象说一定靠融资才能做,并且一定要先亏损。但互联网思维则是没有100万用户如何盈利?”姚劲波说类似的故事,反而给他一些启发和反思。
创业是一场综合的较量。姚认为,这不仅包括产品、用户认可,甚至创始人会不会写微博都很重要。“小米为什么能成功,魅族就差一些?我觉得很重要的竞争优势是雷军比黄章知道如何写微博。能不能让一个人加盟,黄章搞不定雷军搞得定。”此外,体力、耐力、融资、政府协调的能力,甚至创始人一年生几次病。“体现在任何一个环节,你超越别人可能是单项,但对于创业者来说是全面的比较。”
一位现任58同城高管的前赶集网管理层表示,从公司管理来讲,赶集网相对比较集中,58同城相对则比较民主。“老姚还是属于比较Open的,能够容纳不同意见,赶集网可能更多体现CEO的意志。”姚的性格也让他身边留下了不少老将。创业时的多数核心骨干仍然留在公司,更有一批领导层从竞争对手处投奔而来。不过,在引入职业经理人时,姚又显得特别慎重。往往引入一个高管,需要提前花半年、一年时间去沟通,甚至要先来和其他同事磨合,只有获得未来下属的认同,最终才能进来。“姚是一个重情谊的人,是能聚集一帮人在一起的一个人。”黄炜说。
“互联网公司没有个人的成功,只有团队的成功。”58同城人力副总裁段冬认为,姚做产品起家,对产品有较强的敏感性、判断力。“老姚不是健谈的人,但他精于分析,有战略的敏感性,在判断事情上非常睿智。另外,他本人也比较谦虚和开放,他请来每个人会说,你是行业专家,来帮我解决这个问题。”段说。
已经历过一次赴美上市的姚对于58走向资本市场也显得平静。现在,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工作与生活节奏。有朋友是做游戏行业的,姚发现他们有一个创业阶段特别亢奋,恨不得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姚就劝他们,这种状态并不能持续。“果然一个月后他跟我说,我觉得没意思,业务是增长,但我一辈子就这样了吗?”姚说,“我这个事业要做十年,所以很多事情我不会那么着急,会把家庭和工作平衡好。”以前姚曾判断,互联网下一个真正的百亿级别企业诞生在生活服务网站里。“58同城我们希望做成一个平台,除了掌握用户,以及查询本地信息的入口以外,也是本地商户进入互联网的一个入口。”
58同城会成为最后的胜者吗?姚认为这个判断还为时过早,“大家都有希望,包括创业公司。”姚劲波对《环球企业家》说:“如果十年后不是我们,我会觉得蛮沮丧。毕竟我们曾处在那么好的一个位置上。”
编辑:阿云